10月24日上午,中国作物学会甘蔗专业委员会成员单位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种业研究所举办科普研学活动,带领来自三亚市崖州区城西小学的40名学生走进广东省科学院南繁科技科普基地,通过沉浸式、互动式科学实践,零距离感受农业科技的魅力,在孩子们心中播下热爱科学、关注农业的种子。

活动首站,同学们在符成教授的带领下走进甘蔗种质资源圃。符教授用生动浅显的语言讲述了甘蔗的起源与演化历程,并介绍了野生甘蔗的特点——虽然茎秆细小,含糖量很低,却蕴含着抵抗恶劣环境或疾病的宝贵基因,是品种改良的“秘密武器”。面对来自不同产地的甘蔗品种,同学们充满好奇,仔细观察对比不同甘蔗的株高、茎粗、叶形和颜色,直观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意义,以及科研人员如何利用这些珍贵的野生资源进行创新育种,培育出更高产、更抗病、更甘甜的新品种,深刻体会到保护种质资源就是守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根基。

第二站,在谢静高级农艺师的引导下,同学们参观了被喻为“甘蔗婚房”的甘蔗杂交智能温室。谢老师系统地讲解了甘蔗从种植、生长到开花杂交的全过程,并重点介绍了如何运用环境智能控制技术,精准调节光、温、水、肥等要素,为甘蔗杂交创造最佳条件。在实践环节,同学们亲手体验了甘蔗种植与管理操作。当谢老师展出一粒粒比芝麻还小的甘蔗种子时,同学们发出阵阵惊叹,纷纷围拢观察,兴致盎然。这种将农艺性状观察与现代种植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让原本抽象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而具体。

活动最后一站,同学们跟随秦元霞博士走进南繁种业创新实验室。秦博士首先讲解了离心机、PCR仪等常见实验仪器的基本原理,帮助同学们建立起对分子育种的初步认识。随后进行的液氮实验将气氛推向高潮——一簇植株叶片在液氮中迅速被冷冻,轻轻一敲便脆裂开来,引得同学们连连惊叹,切身感受到极端低温世界的奇妙。在显微镜观察环节,同学们轮流观看了不同作物不同部位的细胞玻片,探索微观世界的奥秘。活动尾声,同学们发挥创意,将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花粉形态等用彩笔绘制在帆布袋上,创作出独一无二的“科学艺术品”,将科学的种子与美好的回忆一同带回家。

此次研学活动通过“资源圃+智能温室+实验室”的全链条体验,成功将抽象的农业科学知识转化为具体可感、趣味盎然的实践课程,有效激发了青少年对现代农业科技的浓厚兴趣和向往,对于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现代农业知识、培养未来创新人才具有积极意义。
(海南育种科研基地/供稿)